在當代主流醫學裡。身體與生俱來的能力並未受到正確的理解。我們認為身體就像汽車一樣,會隨著時間磨損,終至腐蝕成一堆廢鐵,所以生老病死是生命必然的歷程,疾病是人類無法逃避的宿命。
這種不信任身體的信念,不斷催眠體內的每個細胞,讓它們慢慢相信自己的無能為力,把身體拱手讓給了攻城掠地的細胞和病毒。因此,在探討是什麼樣的信念影響了身體朝向健康的能力前,讓我們重新理解身體的本質。 身體的本質,在我們的文化裡一直有被扭曲的尷尬,在靈與肉的爭議裡,始終位居下風。我們覺得身體的慾望和需要大都停留在生物性的層次:吃、喝、玩、樂,無助於人類心靈的提升;而人類的集體精神進化則必須在很難被說清楚的【靈性】之上發展。這種思考預設了精神與肉體的分離,而肉體被貶低為靈魂屈居之所,許多修行上的努力就在於成功地抑制肉體的聲音,直到脫離肉體。 身體是心靈物質化的表現 事實上,身體比我們用頭腦所思索出的靈性,更加接近靈性本來的面貌。也就是說,身體本身就是心靈的物質化呈現,我們在經典上所能讀到的一切知識,都不及身體內所蘊含的存在性奧秘更具啟發性。身體所有自主性的運作都呈現了宇宙運作的基本法則:愛、信任、合作性的冒險。 當你呼吸時,你吸入的是身旁的親人、陌生人、花草樹木、貓狗吐出的氣體,而你呼出的空氣也被他們吸入。一隻鳥兒飛過來,吸入了你吐出的氣體,帶著它飛到另一片森林,呼出含著你細胞的氣息,和森林裡其他生物交換;另一隻鳥兒再帶著這份交換的氣體,與海洋裡的鯨魚交換。就這樣,你以微妙的方式,和地球另一端自己未曾到過或理解的世界,交換了身體的一部分。 這種無可避免的交換,讓我們和地球上所有的存在物深情相系。我身體的一部分,下一秒鐘可能就進入你的身體,成為你的一部分。這樣的交換,若不是靠著完全的愛、信任和分享,如何能夠達成? 所以,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是靈性的物質性存在。我們需要用更多的智慧去理解身體所負載的靈性訊息。 相信你的身體,是你邁向健康的第一步。接著,傾聽身體的智慧,看它的變化疾病要為你帶來什麼樣的訊息。理解這份訊息,它會幫助你更接近存在的真實智慧。當你建立這樣的觀念,你會珍惜疾病帶來的訊息,讓你擁有更好的生命品質。 ——以上內容摘自許添盛《用心醫病》 「活在當下」聽起來很簡單,
這四個字卻包含了一輩子的內在功課。 活在此時此地意味著不懊悔過去, 也不擔憂或期待未來; 全然存在於每一刻意味著 活在全然的滿足、活在平安與愛當中; 而進入這種「臨在」之中, 意味著處於一種不同的存在狀態, 處於沒有時間性的一刻,處於永恆的現在。... 一旦觸及這種純然存在的狀態, 你永遠不會完全忘記,你開始看見自己的念頭 如何一直把你從存在於當下這一刻的狀態拉開。 但是,「存在」永遠是在「這裡」的,不出一念之外。 沒有什麼事要做,沒有什麼事要想, 只要「存在」——存在於此時此地。 思慮心一旦退去, 「心」這個東西就會接手, 我們便開始活在愛之中。 愛是與萬物成為一體, 與整個宇宙諧和相容的門道, 藉著這個門道回歸一體,回歸單純的存在, 單純的無條件之愛,是所有人都渴望的。 這種合一的狀態是真正的瑜伽、真正的結合。 ~拉姆‧達斯 ~當我們把眼光打開,不再局限於自己所看到的部份,
而留意到各種關係和聯結,我們就逐漸生起空性的智慧 『心經』云: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 空是大乘佛法的共義,體悟空性,進而安住於空性, 是大小顯密各宗所共同重視的。... 體悟空性的智慧稱為般若, 空性又稱為實相、真如、法性等, 這些都可說是空的異名。 有什麼方法,能循序漸進,體悟空性? 首先,我們要正確地理解「空」的含義, 空不是「無」,也不是形而上的「本體」, 不是一種「理論」,甚至也不能說是一種「境界」, 空是每一個現象,任何一種存在所共同具備的性質, 沒有不變性、孤立性和實體性。 悟入空性的方便,以「無常」最容易下手, 無常並非「實體」的存在,而是「常性」不可得, 也就是沒有固定性,一切都是在變化的, 有生住異滅,生老病死,成住壞空的過程,沒有絲毫的固定性。 無常看似簡單、易懂,但要深化到內心, 廣泛地了知沒有一法可以例外,就要下一番功夫。 在經驗上,我們可以體會大自然的變化、 世事的變遷,以及意識的流動,可以體會生活中 物質的質量、能量、時間和空間都沒有固定性。 對於無常的體驗到了深刻的地步, 就會對人生觀、宇宙觀產生重大的蛻變。 生命既然是剎那不住的,世事既然是變幻莫測的, 而宇宙本身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存在, 到底有什麼是可以依恃的保障呢? 沒有,一點也沒有,唯有在無常變化中, 內心安住,接受無常的事實,坦然地活在無常中, 不要求永恆不變,因為要說永恆, 「無常」可以算是不變的真相,徹底的真實了。 同時也不依賴任何保障,唯有把握當下, 精進努力,才是使「改變」更順暢的有效途徑。 不喜歡的人、事、物既然已經來了,就好好面對, 喜歡的人、事、物來臨,也要善加愛惜。 死亡、意外、不幸,誰也不能倖免, 存活、好運、美滿幸福也是無常的。 一切「有為法」都會成為過去,唯有「無為法」--無常或空性, 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,沒有渴望、企盼,也沒有逃避或抗拒, 只是真實地活在當下,就是安心之道。 無常的體驗不僅讓我們內心自在, 在對人、事、物的看法上,也會有更寬廣的空間, 一切都是會改變的,可以進步的,可以展現積極性、開創性; 只要努力修行,即使是煩惱的眾生,也可以成為圓滿的佛陀, 所以,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,困難的事情, 經過智慧的觀察,可以迎刃而解。 由此而推演,我們對人比較沒有成見,也更有包容性, 對事也比較能保持彈性,不會死腦筋, 所謂「山窮水盡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春。」 這不是天真的樂觀,而是參透萬化之後,所見到的可能性。 有了無常的體驗,還要進一步體驗空性, 空是沒有孤立性和實體性, 一切現象都只不過是各種聯結和關係所相對襯托,呈現出來的形式而已。 體驗空,不必遠求,當下就地取材就可以做到。 如果您正在吃蘋果,您就來觀察蘋果的空性。 蘋果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,它存在是因為有種子, 有土壤、陽光、水份養料,有人栽種,運銷,你再從店裏把它買回來, 這就是一種關係和聯結,才有蘋果在眼前可以享用。 而當前的蘋果與周遭的一切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結。 首先,它與你的身體聯結,一口一口地進入你的胃腸。 同時它也沒有離開地心引力,它的紅色表皮, 由於燈光照射,看來十分可口, 它的滋味,被你的舌頭和你的心辨識。 所以它不是孤立的,它只存在於所有這些關係之中。 我們可以再觀察更複雜的現象, 但是同樣地,它也沒有孤立性和實體性。 假如我們現在正在工作,這項工作需要依存於你公司的客戶需要, 你的專業知識,公司內部分工, 你的身體、頭腦的精密協調之下,逐步完成。 而這項工作提供了很多客戶服務,讓他們得到生活上的便利, 帶來了公司的利潤和你的收入,以及家人的溫飽, 進一步帶動社會的進步,它像一面關係的網絡, 你的當下就是中心點,而沒有任何終點或絕對界限。 當我們經常把眼光打開,不再局限於自己所看到的部份, 而留意到各種關係和聯結,我們就逐漸生起空性的智慧, 我們會發現每一個現象都比我們過去所認定的更為鮮活、豐富。 在現象上,每一事物的存在, 表面上是可以區隔、劃分開來,然而在智慧的深入觀察之下, 你將會確認事物之間的真實、絕對的界限是不存在的。 只不過為了便於辨認,所以給它一個名稱和定位。 實際上,不是先有兩樣事物,然後發現彼此的聯結和關係, 而是在根本上,存在就是連續的、關聯的,沒有界限的, 這就是事物的本質--「空性」。 這種「空性」的觀察和體驗是我們所不熟悉的。 除非不斷地把眼光從膠著於「單一化」、 「固定化」、「絕對化」的習慣中扭轉過來, 不斷地移到它的連續和關聯上, 才會把這種無始以來的「自性見」打破。 當我們愈來愈活在沒有「絕對」、「界限」的狀況中的時候, 我們的心靈將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蛻變。 我們將不再用固定的角度來看待事物,而開闊視野。 腦海中不再堆滿了「自我」、「自尊」、「追求完美」、 「害怕失敗」、「逃避現實」、「絕對正確」、 「有用」、「沒出息」等等一大堆僵化的思考模式。 全新的世界將會展現:每個人都有希望, 每件事都有可能,人生是無止盡的成長和學習。 成就只是感覺,生命中的每一個過程都有價值, 周遭的事物,包括大自然,都有它的美感。 由於這樣的改變,空性的體驗使人更有活力、 欣賞能力、創造性、平靜以及愛心, 這就是佛法的「覺」所引導的「菩薩道」、「菩提行」。 它沒有佛法和世間的對立,所謂「當體即空」, 「佛在人間」就可以透過空性的智慧來實現。 生命在我們的認知中有著種種的苦、缺陷和局限, 透過空性,我們的心靈找到自由和喜悅之道。 佛法並不是要我們整天愁眉苦臉,哀聲歎氣,否定生命, 而是要以智慧和慈悲來自我改變, 而這個世界也因你的改變進而改變。 每個當下的存在都具備無限性, 無論自他,小至一花、一草、一言、一行, 一個情緒、一個想法,大至社會、人類,法界有情, 都可以這樣來觀察、體驗它的空性。 可以說,隨處隨時都是學佛的契機,不是嗎? 作者: 黃國達 居士 See More |
yvonne nipFollow the heart and pay it forward... ArchivesCategories |